茶与健康

茶与健康

这学期有幸选中全校最热门的公选课——茶与健康。之前每学期都是1000+人选28人,在周一晚上上课,从上学期开始每周多开一次下午的课(这个时间选择人数较少),正好我这学期周一下午没课,就来碰碰运气,没想到真的抽中了。这门课之所以这么火,主要是因为上课就是喝喝茶,发表自己的感想,听老师讲述茶文化,期末交一篇论文就可以了,虽然可能被卡优秀率,但只有1学分,花点GPA喝喝茶还是很值得的。

18.09.03

今天是第一次上茶与健康课,由周先稠老师上课。老师是真·文化人,他说自己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大学生,是受益者,也是开拓者践行者。今天,我们科技已经很发达,但却失去了一些内在的东西。他会在这门课慢慢讲述。虽然是老年人思维,不过有一些的确是时间沉淀之下的肺腑之言。老师确实用心在上这门课,我之前就听说曾经凌晨到肥西县的产茶地挑选刚刚产出的茶叶。比较神奇的是,他不用任何现代通讯设备,要找到他只能去办公室。

今天,老师主要介绍了这门课的来源,他说这门茶艺课已经开了10几年了,和王祥老师的陶艺课一样很受欢迎。本来还要开一门食艺课,但是经费不足。。。对了,他还同时开了一门养生课。果然是养生大师,老师已经60多岁了,但还满头浓密的黑发,一看像是不到50岁的样子。

这门课是在体育教学中心的301室上课,外门的装潢与其他教室并无两样,但一进门,经过短短的通道,进入另一扇门,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圆形的内室,木质地板,悬吊的灯笼,古朴的屏风围绕在几张茶几和靠椅周围,我简直不敢相信科大有这样的地方。老师说这个室内装修的材料是他亲自挑选的,但装修工人太不懂他的意思了。他讲要天圆地方,但结果地是圆的,而头上是纵横交错的横梁;他说古人讲究头顶为浅色有开阔感,地上为深色有厚重感(我怎么记得应该是“天玄地黄”,天是黑的,地是黄的),结果地板是淡黄色,头上横梁是深褐色;他讲墙边要一点中国传统风格的围栏,结果建筑工搞了罗马柱。还有水管也被漆成银色,后来他和几个学生一起用褐色麻绳缠绕了水管表面。

老师讲了:

“上这门课,我就是给你们倒茶喝的,你们在家里都会比较放肆,在外面比较收敛,在这里你们只要比在家稍微收敛一点就行了,不要太紧张和拘束。我们科大理工科课程压力大,这里就是给你们放松的机会。但是,我希望你们不要玩手机,而是用心去品茶,每节课只要有5秒钟是属于你自己的,我就满足了。”

18.09.10

今天喝的茶闻着清香,但入口即为苦味。老师并没有告诉我们今天喝的是什么品种的茶。

这节课还讲茶的起源。

  • 茶,古时又称“茗”,“贾”,“芟”。

  •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的礼乐时代,茶文化中讲究的“敬”与“和”都蕴含丰富的礼乐精神。茶的饮用最初在西南的巴蜀地区,魏晋南北朝时的民族融合促进茶的传播,但主体仍是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

  • 唐代时,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禅宗的兴起,禁酒令导致的以茶代酒使得茶文化广泛地深入寻常百姓家。

  • 宋代时对精致文化,高雅生活的极致追求,产生了许多茶文化相关的诗词绘画。

  • 茶文化传入日本后,较好地保留和传承,形成“和、敬、淸、寂”的茶道,但根脉还是在中国。“和、敬、淸、寂”既是一种美学认知,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今天我们已经形成高频的工商信息社会,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大趋势下,我们似乎没有时间关心自己的生活是否优雅,付出是否值得,所得是否即是所需。我们没有时间考虑太多,只希望“只争朝夕”,为自己和家庭争取更多的资源。人们若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觅一些日常生活中缺失的东西,茶艺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将茶艺变成个人化的爱好,可以少一点忽悠,多一点真实的体验,不需要太过在意茶艺的形式和茶具的精美,直接与茶叶和水接触,回归一种质朴的生活风范,或许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份安详淡定的心境。

18.09.17

这节课讲茶的分类,根据氧化程度,分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

绿茶是不发酵茶,是中国最主要的茶类,其工艺相对稳定:杀青、揉捻、干燥。茶叶的香味最大程度地被保留。

红茶是完全发酵茶,发源地是福建。其工艺多了一步发酵。

还有半发酵茶乌龙茶。

茶还可分为清香型、浓香型、陈香型。清香型香气纯正,鲜醇爽口。浓香型韵味足,耐冲泡。陈香型都是经过了长期存放的老茶,如普洱茶。

最后老师告诉我们这节课喝的茶是桐城兰花,原产于安徽桐城,初闻无甚味道,入口稍苦,但片刻后舌尖有些许甘甜。另外,上次课喝的是黄山毛峰,这两种都属于绿茶,是不发酵的茶。

18.09.24(中秋休假)

18.10.01(国庆休假)

18.10.08

这节课讲茶的功效。

  • 提神。喝完茶后,晚上会特别精神。

  • 促消化、利尿解毒。

  • 治癌。老师讲:“这里面有茶多酚,在实验中对离体癌细胞有破坏力,有类似作用的还有红豆杉、西洋参,但功效不算太大,一两吨也治不好一个人,而且对于活体中的癌细胞依然无效。”

这节课喝的是太平猴魁,是老师在凌晨到达太平镇,趁着黎明让采茶女采下的茶叶剩下的茶叶梗。老师讲,这节课不评价这个茶,因为不是原产地的,是产地郊外10几公里的,大概算是“假茶”,确实,这次放了很多茶叶,但依然无甚味道,冲泡几次便与开水无异了。

18.10.15

今天喝的还是黄山毛峰,但是已经不像第一次那样清香了,是残枝败叶的“假茶”。

老师讲,50元的茶和500元的茶,只需要一位专家来科普5分钟,大家就能分辨出来了;500元和5000元的茶,如果你不能凝神静心,是很难感受出区别的,之前有电视采访节目,让人现场判断茶的品质,结果是那些有经验的饮茶者反而不能正确判断,就是因为这种临时场合很难静下心来;至于5000元和50000元的茶,那就需要灵性和天赋了。

18.10.22

今天喝了两种茶,同学们都说味道都不是很好,有种中药的苦涩味,与绿茶的本该有的清香相去甚远。不过由于我心情很糟糕,好像没有喝出味道。

老师讲解的时候,提到其中一种是野兰香茶,原产于皖南山区宁国市。虽然这原本是一种好茶,但由于保管环境的问题(交替在冰箱和太阳下放了一个暑假),品质败坏了。人也是如此,后天带来的影响极为重要。

老师说下节课将给我们讲一种好茶所需要的六种因素:产地、产时、保管、研制、水、空气。

18.10.29

今天喝的茶,初一看,枝叶颜色比先前的深沉得多,一闻,味道甚是厚重,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发酵茶,至少不是绿茶。入喉,果然重口味,但仔细斟酌,这又不是苦位,并且味道只在入口一瞬,而不会将苦涩之感沉淀在口腔里。

最后得知是祁门红茶。这种茶最初产地只有三个小镇,但是由于近年经济发展所需,周围地区也大量种植这种茶。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后,茶的品质已大大不如原厂地。如今市面上包装精美的所谓“精品茶”就是这些地方产出的。

今天还讲了茶的产地对品质的影响。古语云“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意为上等之茶生长在岩石悬崖上,中等之茶生长在沙砾、沙土中,下等之茶则生长在泥土中。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得到上等茶,那只能是理想中的环境。

18.11.05

今天喝了两种茶,均为红茶,但要求用温水冲泡,并且浸泡5秒就应该马上将茶水和茶叶分离。

第一种茶叶是依然是祁门红茶,颜色褐黄,枝叶嫩小,香味浓重,温水尚未倒完就已经浓香四溢,一种发酵带来的厚重感。我们暗数5秒钟,一看茶水颜色已经泛黄,赶紧将茶倒入公道杯中,分而品之。味苦而不涩,数秒后是苦尽甘来之快感。冲泡数遍,茶香愈发浓重。

第二种茶叶是宜兴的红茶。颜色接近黑色,体验和第一种茶接近。

18.11.12

今天喝的仍然是红茶,总共有两种,但每桌只能拿到一种。

没有特别的感觉,可能红茶味道都差不多吧。

关于茶点,他不告诉我们应该要带什么样的茶点,否则我们就像记住知识一样,也就只会带这些过来了,老师说不过多干涉我们的感觉,让我们把握当下的感觉。

还讲了茶叶的产时:

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

雨前茶,雨前,即谷雨前,即4月5日以后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用细嫩芽尖制成的茶叶称雨前茶。

明前茶是上等茶,刚刚冒芽,茶农一般舍不得摘下,这时的茶是之后各代茶的“祖先”。

而世面上大多好茶其实是多代“子孙”了,其品质远不如源头好,但是经过包装后就买了好价钱。

老师告诉我们,当前社会风气浮夸,各种事物经过层层包装,已经不像中国古时那样展现其本质。

18.11.19

今天喝的是普洱茶,是一位同学从家乡带来的。茶叶呈黑色块状/饼状,是经过压制的,不过冲泡后味道不重。

老师告诉我们,普洱茶本来是一种普通的茶,但自从人们开始注重资产增值后,普洱茶就像房地产一样被炒起来了,价格虚高。

普洱茶是发酵茶,但并没有发酵到极点。茶并不是放得越久也好,也不是发酵的程度越深越好,而是恰如其分

什么是恰如其分?老师又举了几个例子

正如吃大虾沾麻油一样,两滴,让人回味无穷,太少了,没味道,太多了,满嘴是油。

又如所谓20年30年老窖,其实是勾兑酒,10斤老酒可以兑3000斤新酒,这种酒给人的感觉刚刚好。

古代乐器,丝和竹,弦绷太紧,演奏出来鬼哭狼嚎,弦太松,又听起来低沉。

关于茶点,老师说他继续以批判的眼光来评价我们,但只是他个人看法,让我们自己权衡。

他先讲了中国的饮食。

中国饮食发展至今,虽然分为八大菜系,但都讲究一个字 ”“,就像天平一样,这边重了,另一边也要加重保持平衡。

比如吃螃蟹总要吃生姜,螃蟹是大寒之物,而姜是暖的,二者一合,就平了。

再比如,即使你们天天吃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等你们中年之后,总会有一天,在家自己做饭蒸煮各种营养的食物,这就是人的自我平衡。

茶点也是如此,红茶对应的茶点是应该是甜的。日本茶道中的茶点就是一块小方糖,甜甜的,软绵绵的,表面沾有糖浆,入口即化。

老师补充了一些饮食的看法.

有人说:”我最近营养不足,得多补补。“

其实不对,饮食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如果等到缺的时候再一口气补,不如不要。

我有同事,儿子摔伤了,生活不能自理,医院都下病危通知书了,同事还决定给儿子补补身体,每天各种肉,我说都这样了,补是没有用的,反而加重。你就每天给他熬萝卜汤喝,然后用热水从上到下擦拭身体。后来真的好了。

18.11.26

今天喝的茶是“安茶”。

“安茶”又称“六(liu4)安茶”,但产地并非安徽六(lu4)安,而是之前说的祁门县。这种茶不仅可饮用,还能药用,具有祛湿解毒之效,在东南亚一带为人称道,“六安”就是指安定五脏六腑。

安茶颜色黑呦,人们往往认为是黑茶,其实是介于红茶、绿茶之间的后期半发酵紧压茶,不属于传统分类的六种茶。

安茶有着极为独特的“日晒夜露”工艺——白天晒太阳晚上吸收露水,或因“汲日月精华”之义,使它与众不同。很多人喝到安茶,弄不懂这是什么茶类,像岩茶又像黑茶,又像绿茶。这是因为安茶的工艺太复杂,太讲究。除了日晒夜露,安茶在制作工艺中还需要多道炭火烘焙,这工艺像极了传统的乌龙茶。安茶的前期炒青工艺使它像绿茶;其后期的蒸压与存储发酵,喝起来的滋味红浓醇陈,带着特殊的粽叶炭火香,故又似黑茶。

安茶性温凉,尤其是陈年安茶,火气退尽,茶性更温,味涩生津,能够祛湿解暑,特别适合广东、南洋一带多湿热地区。

老师往茶壶里放茶的时候,还从装茶的篮子边缘扯下了些许叶片,我们以为那是编竹篮的竹条,后来知道这是箬叶(即粽叶)。

安茶的包装也别出心裁,祁门安茶是用竹篓包装。

将安茶压紧装入竹篓内,放入烘橱内烘干,

凝结成椭圆形块状,然后依竹篓容量成型。

img

关于安茶,有一段坎坷的经历,几近失传。

百年前影响世界的安茶,从1937年日军侵华、水路停运导致停产,消失的时间太长了,整整半个多世纪,对于安茶,人们已经淡漠或遗忘,留下了只有东南亚一带的压在茶箱里的一抹陈香。

1983年,有一个人也是为了寻访安茶,从香港写信并专程寄了篓老安茶过来,这是香港茶叶发展基金会的关奋发老先生。在香港广东一带,海边渔民喝海水后腹胀,把茶叶放在炉子上煮一煮,喝一碗,病就好了。百年前,岭南的医生曾以安茶入药,治好了广东一带流行的瘟疫。因为安茶的药效,被人们称为“圣茶”,但此茶久已湮没,存世仅有少量的老茶。关奋发老人来信,希望茶区能再现半个世纪前的茶香,于是,安徽省茶叶公司一路问到祁门县茶叶局,最后问到芦溪乡。

只是那时,大家对安茶已经太陌生了,整个祁门没有一片茶园用于生产安茶。当人们看到早期的茶叶与斑驳的茶票,以为只是一种粗老的茶,凭想象收了些下脚料来做安茶,却怎么也做不出安茶的味道来。

汪镇响当时担任芦溪乡企业办主任,也在祁门县茶科所学习祁门红茶的制作,他开始关注并尝试更好的安茶的制作。到了1989年、1990年,通过拜访早期孙义顺茶号的传人汪寿康老人,汪镇响对工艺做了更大改进,特地使用了祁门的槠叶种,采用雨前上等贡尖,一等嫩芽,通过安徽省茶叶公司送到香港。香港方面反馈说比以前有进步,但工艺上还有些不到位。后来,一心想恢复安茶工艺的汪镇响,诚心诚意把汪寿康老人请到茶厂来指导生产,让老人回顾安茶工艺更细节的技术,又不断拜访其他几个健在的老师傅,安茶终于得到重生的希望。到了1991年送样,香港方面特别高兴,说很好喝了。1992年,就有了江南春茶厂,复产安茶成功。从那几年开始,安茶开始在广东佛山等地引起了反响。1997年,根据广东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的一位陈经理建议,“孙义顺”的商标开始申请注册,1998年正式启用。但那一段时间,安茶并不是很好卖,市场还是很有压力。安茶销售的机遇,出现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在广东当地,安茶被当作药方,市场由此开始突破。

汪镇响老先生是老师的朋友,老师拜访他时,他的外孙子才十几岁。如今,老先生已离世,这位20几岁的小伙子也承担起传承安茶的重任,老师便告诫他一定要保证茶的质量,不要被当今高频的工商信息社会所影响。

这有个纪录片,祁门《安茶事纪》

18.12.03

今天老师有事没能来上课,由一位博士生来分发茶叶,这次所喝正是上节课所提的安茶。

18.12.10

今天喝的是太平猴魁,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在连续喝了几次红茶后,又回归绿茶,重新体会到当初的苦涩感。

然而,今天的重点不是喝茶,老师让我们先”好自为之“,然后他给我们讲两个故事。

先是讲了梁漱溟闭关看《西方哲学》以及他与毛泽东的故事,再讲了一个制茶大师带男女弟子双休的故事。。

下面是穿插其中的一些话语。

喝茶,要虚实交替,动静相接,如果我们都实实在在,把活的感觉都变成知识,那会很可悲。

现实没有错,不要过分于现实,不要全力于现实,要留一点精神自我,要留一点空间给自己,正如第一次茶艺课所说。

你把这些感觉弄丢了,然后去研究什么《易经》,那么不是装神就是弄鬼。科大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就再那卖弄,说自己对《易经》很有研究,”易经是万经之首,经中之王“,前几年我就抓到几个易经大师,都是本科生。

你们今天好好养护自己的身体,比起成绩/保研/郭沫若奖,我个人认为,更加重要。

与人相处,有的人内心阳光,有的人内心相对狭隘,但如果你真正的开心,那么周围的人也会被你影响。你什么样的心态,就伴随你四年的科大生活,如何编织这一过程,都只能靠你们自己。

绵里藏针,暗藏杀机,你们好自为之。

文章目录
  1. 茶与健康
    1. 18.09.03
    2. 18.09.10
    3. 18.09.17
    4. 18.09.24(中秋休假)
    5. 18.10.01(国庆休假)
    6. 18.10.08
    7. 18.10.15
    8. 18.10.22
    9. 18.10.29
    10. 18.11.05
    11. 18.11.12
    12. 18.11.19
    13. 18.11.26
    14. 18.12.03
    15. 18.12.10
|